欢迎来到深圳天鹅大提琴工作室!

免费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 > 工作室新闻 >

听朱亦兵教授"中国大提琴爱乐"音乐会有感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09-04-12 14:31:00

       著名大提琴家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大提琴教研室主任朱亦兵教授携“中国大提琴爱乐”于三月二十九日下午在深圳音乐厅“美丽星期天”公益性演出活动中闪亮登场,这场演出是朱教授南方巡演的最后一站。在音乐会中,朱教授率领他的七位高徒以大提琴全新的组合,为深圳的广大音乐爱好者献上一份精神盛宴,他们精彩的表演受到音乐爱好者的欢迎,而朱教授和他的学生的行为也得到同行的赞赏和尊重。享誉国际乐坛的大提琴家王健在上海艺术中心与朱亦兵教授同台演出前说:“对于这样的音乐普及工作我很乐意参加,希望有更多的‘大牌’放低身段,引领观众走进古典音乐的殿堂”。他们在践行普及古典室内乐以及传播大提琴之美方面,让人敬佩,也让从事大提琴演奏和教学的音乐工作者备受鼓舞。

        音乐会的效果和受观众喜爱的程度不在这里赘述,而朱教授和王健先生在为推动中国大提琴事业发展的“艺术行为”抑或“行为艺术”这一具体举措,我觉得是值得各位大提琴同仁仿效和思考的。
       记得2006年夏天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举行的“爱琴杯”比赛期间,大提琴学会组织了来自全国各地同行的恳谈会,就两大问题让大家讨论。其一,《大提琴普及工作十年规划》和《大提琴专业队伍建设十年规划》;其二,关于如何与国际接轨的问题。当时,对这两个问题我谈了我个人的看法,并对朱教授所组建的大提琴室内乐组合是否以这种形式与国际接轨表示质疑。几年过去了,今天在深圳音乐厅“美丽星期天”现场欣赏了他们的演出,我对他们的组合是否与国际接轨问题上有新的界定和认识。中肯地说,他们的“行为”值得推崇。
        首先,对普及和宣传大提琴,推动中国大提琴事业发展具有前瞻性意义。我们都知道,大提琴这一“泊来品”来到中国只不过是二百多年,而真正得以发展也只是这几十年的事,人们对大提琴的认识仅停留于模棱两可阶段,很多人误认为倍大提琴抑或吉它就是大提琴,而且,这种情况普遍存在,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当然,这些与我们中小学音乐普及教育密切相关。鉴于上述的情况,自然,学习大提琴的人不多,而选大提琴为职业的人就更少了。这不仅是目前中国存在的客观现象,而且也是世界性的问题。欧美各大学音乐学院有同样的遭遇,去年12月王健先生来深圳演出时我和他都有共识。作为目前中国大提琴领域较为突出的代表之一,朱教授以实际行动,身体力行地为全国的大提琴同仁做出表率,而工作在教学和演奏第一线的同行是不是也应该有所行动呢?
        其次,对普及古典室内乐,推动中国室内乐发展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室内乐形式的演出在国内这几年有所升温,特别是各地方纷纷建造音乐厅后,各种形式和各种规模的演出(包括室内乐)多了起来,当然,演出的单位大都是来自国外的著名团体,他们在活跃国内音乐市场同时推动了中国室内乐事业的发展。而以中国某团体或院校命名的职业室内乐团很少,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上海音乐学院俞丽拿教授组建的弦乐四重奏团曾风行一时;八十年代初,上海音乐学院学生李伟钢组建而如今是享誉国际乐坛的“上海四重奏”在国际大赛中脱颖而出,由此引发了国内的室内乐热。从那之后,很少再有类似的室内乐团出现。二十多年过去了,在中国室内乐市场匮乏,外国室内乐团统领国内音乐市场的特殊时期,朱亦兵教授和他率领的大提琴室内乐团成为了国内古典音乐市场的新的亮点,倍受人们关注。从某种意义上看,他们为自己、为大提琴、为中国的室内乐团争得了一席之地,并发出了不同凡响的声音,他们的“行为”值得尊重。
        综上所述,朱亦兵教授携“中国大提琴爱乐”活跃于国内音乐市场,其“行为”是值得肯定并加于推广的。他们不但在宣传和普及大提琴,而且还在推重和传播古典室内乐。在恳谈会上我们提出希望在多少年后有多少人学习学大提琴,专业队伍要达到多少人数,这些都是很好的愿望。然而,我们的队伍中又有多少人像王健先生,朱亦兵教授,还有老一辈的司徒志文先生和陈圆教授等,他们在为大提琴的普及工作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如果我们每一位有志推动中国大提琴事业发展的同仁,都像他们一样,身体力行地践行诺言,到任何一个可以展示大提琴声音的舞台上,以各种方式去表达大提琴的美,甚至,可以到中小学去开讲座或示范表演,我想,我们的《十年规划》应该会很快实现。总而言之,我们不要居高临下,孤芳自赏。要像王健先生说的“放下身段,走到观众中去”,而不只是“纸上谈兵,闭们造车”。只要大家同心协力,真抓实干,没有办不成的事。愿与各位同仁共勉!希望朱教授和他的学生能坚持下去!愿“中国大提琴爱乐”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