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提琴交流论坛大提琴教学与交流园地演奏者与发烧友空间 → [转帖]我们的旋律审美从何而来


  共有17732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

主题:[转帖]我们的旋律审美从何而来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大提琴玩家
  1楼 个性首页 |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780 积分:6691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10/3/22 20:19:23
[转帖]我们的旋律审美从何而来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9/27 20:01:39

贴子已被锁定

 

如果在国内街头随机采访:“请问什么是好音乐?”我估计绝大部分受访者的回答是:“就是好听、感人的音乐呗。”如果继续追问,什么样的音乐会让他们觉得好听、感人,回答应该是:“旋律优美、朗朗上口”。不仅普通大众如此,有些专业性挺强的歌曲比赛、征歌活动中,“旋律优美”有时也是写在简章上对参赛、应征作品的基本要求。

  
 
国人喜欢好听的旋律,更喜欢熟悉的旋律。很多要靠票房支付成本的音乐会,宣传通稿上都会有“经典作品、耳熟能详”一类的介绍,意思就是这场音乐会的曲目不仅上档次,而且您一听就会觉得特熟悉,快来买票吧。
  
 
“旋律优美”是一个没有标准的要求。“优美”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理和文化环境中,所表现出的特质千差万别,甚至大相径庭。我在新疆喀什的大巴扎(集市)里特别留意了一下卖CD的摊位,发现展板上近百张的CD封面中,只有一张是刘德华的专辑,其它都是土耳其和其它中东国家的歌星。这些阿拉伯语流行歌曲的旋律我相信内地同胞不可能觉得“优美”,但对于维族同胞而言,却是很好听的。国内尚且如此,国际间的旋律审美差异就更大了。印度、美洲印第安部落、南亚、中非有许多经典的民族音乐,世代相传的“优美”旋律,但对于异国非专业人士而言,听这样的音乐尊敬或猎奇的心态居多,很难达到欣赏的状态。
  
 
“朗朗上口”其实体现出的是旋律与语言的密切关系。北京琴书、天津时调、苏州评弹、福建南音等源自民间的曲艺音乐形式,之所以各自有着鲜明的旋律特色与规律,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各地的方言语调。旋律严格按照语言的四声(或多声)和逻辑重音走向来谱写,就会令人有“朗朗上口”的感觉。因此在以“讲故事”为第一任务的曲艺形式中,“倒字”,即旋律走向与语言音调不统一,通常是被严格禁止的,因为这不仅有可能造成听众的误听,也会破坏旋律风格的纯正。在当代华语流行歌曲中,李宗盛的作品是“朗朗上口”的代表,《阿宗三件事》、《寂寞难耐》将“口白式”旋律发展至极致。而周杰伦则是反其道而行之,几乎“无字不倒”的词曲关系,展现出的是与前辈国语歌曲审美观的决裂。
  
 
“耳熟能详”是很有汉族特色的音乐审美趋向。在欧美国家,业余听众们也是更喜欢为经典曲目买票,就像我们去看画展,总是奔着名画去一样。没什么名气或全新的作品,有时确实意味着质量未必有保证。但是像我国听众这样喜欢反复多次听同一首音乐作品,而且其实就是为了听那几句“美极了”的旋律,对于新作品、新旋律不愿轻易去尝试接受的现象,在欧美国家是不常见的。这其中的文化传统原因比较复杂。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国的传统民间音乐深受戏曲的影响,而我国的戏曲音乐多为曲牌体,也就是往若干个固定旋律中填词,音乐基本不变,变的是唱词。不同的艺人也会对旋律细节有自己个性化的处理,但基本框架是固定的。因此我国的听众百余年来习惯了那么几种固定套路的旋律,而且越是自己能跟着哼唱的越喜欢。
  
 
20世纪以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融日益密切和深入,所谓“民族特色”有时很难再以原始纯粹的形态展现。在音乐旋律方面,能够在世界上广为流传的,多是浸染有少许民族特色的“世界性”旋律。历届奥运会的会歌最能够体现这种旋律“世界性”特点,各国国歌中被大家“耳熟能详”的,反而是民族特色不是特别鲜明,但又有鲜明国家个性特点的那几首。在信息爆炸、歌曲产量空前庞大的今天,音乐欣赏的口味越来越个人化,这种个人审美趋向并不一定与民族属性、文化背景等等有必然联系。同一首歌,她觉得特好听,他觉得没法听的现象很常见也很正常。因此“旋律优美”在今天更是没有可操作性的标准。
  
 
“朗朗上口”作为大众歌曲写作的标准是有必要的。但如果作为艺术歌曲和器乐音乐的旋律标准,有时也会成为一种禁锢。20世纪以后西方歌剧和艺术歌曲的写作手法对中国专业音乐创作者的影响很大。但如何让当代世界性的旋律——其实是带有欧洲语言特点的旋律风格——与汉语普通话的四声相适应,这是中国作曲家一直在摸索的课题。强调旋律的中国民族特色当然是应该的,但是如何在艺术音乐创作中,突破曲牌体、民歌风格的旋律“听见上句就知道下句”的雷同问题,同样也会是非常艰难的探索。
  
 
至于“耳熟能详”,这其实是旋律写作的大忌,在今天可能还涉及版权、抄袭等敏感的法律问题。但是在华语流行音乐圈中,那种能够令人似曾相识又无迹可寻的旋律,往往是最受欢迎的,这其实就是把握好了模仿与抄袭临界点的技巧。而对于歌剧和艺术歌曲创作,旋律的“与众不同”应该是最基本的要求。国人对于旋律“恋旧”的审美习惯,也与作曲家们常年的“迎合”有关。“耳熟能详”本身是听众合理的要求,前提是“耳熟能详”的作品能够经常更新。

  

 

文---张佳林

 

转自音乐周报


支持(0中立(0反对(0回到顶部